给孩子讲题为什么容易急眼?
1+1=2,孩子理解了,1+2=3,也没问题。
后面本来以为孩子教会了,结果没想到,他突然告诉我5+5=6,气晕了怎么办?
厌学和本博士:
心理学中,有一个词,叫【知识的诅咒】。
简单点说,就是你一旦掌握了某个知识,你就无法理解没掌握这个知识的场景。
最经典的场景,就是教数学题,孩子不理解就是不理解。
我记得有一个父亲,教孩子x+y=8
然后孩子死活无法理解,为什么x=8-y。
在我们眼里看起来,这是非常简单的运算,但是孩子悟不透,一变换题型就不知道怎么解了。
直到请了一个家教老师,这个父亲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。
老师非常负责,讲得很细,x+y-y=8-y,然后y抵消,得到x+0=8-y,最后得到x=8-y。
这样细讲,孩子一次就理解了逻辑。
父亲看到这个才想起来,自己把过程早就进入了潜意识,于是省略掉了。
可孩子还没用掌握啊,自然无法理解这个过程。
还有一个经典的实验,是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.牛顿做的心理实验。
实验非常简单,把人分为两组,一组是“敲击者”,一组“听猜者”。
敲击者会拿到一份歌曲名单,所选的歌曲都是非常著名的曲目。
然后把每位敲击者选定一首歌,把曲子的节奏敲击给听猜者听。
听猜者的任务是,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正确的歌名。
就有点类似于你画我猜这个游戏。
然后重点来了,伊丽莎白问敲击者,“你觉得听猜者有多大可能性猜对歌曲?”
敲击者一想,这个歌曲这么简单,是个人都能猜对,按低了算,应该有50%的概率吧。
结果真实的猜中概率,和敲击者的预估大相径庭,只有可怜的2.5%。
面对这样的结果,每个敲击者看到听猜者的时候,就觉得很惊讶,“你怎么这么笨?这个调子难道还不够明显嘛?”
而现实是,敲击者在敲击的时候,脑海中会浮现歌曲的旋律,以及对应歌名,但是听猜者却感受到的是一串没有规则的敲击声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这个就是知识的诅咒,我们无法想象对方不知道这个信息的样子。
我们之前也遇到过一个厌学家庭,妈妈是数学系的教授。
本来想这数学系的教授,辅导自己女儿李四,搞个初中数学,不是大材小用?小菜一碟?
结果不仅没辅导出来,李四数学成绩直接不及格,气得妈妈差点没进医院。
其实就是因为妈妈是数学系的教授,反而很难辅导李四写数学作业,甚至间接导致了孩子厌学症的出现。
原因有三点,第一点,妈妈的数学水平很高,她知道很多数学知识,无法理解李四不知道这些知识是什么感觉。
在妈妈看来,很多题目不是看一眼就会了吗?
怎么要思考这么久?自然而然就失去了耐心。
而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?是知识吗?不是。
是耐心,你的耐心永远要比孩子的错误多,你才能教育好孩子。
第二点,妈妈平时教的学生是什么水平?
最起码都是经过研究生考试的大学生。
水平再差,也不会差到什么地方去,当然远超初中生的水平。
所以妈妈在教李四的时候,会有巨大的落差感。
往往辅导到了最后,会发生什么?批评女儿,评价女儿不行。
教不会,妈妈会拿自己的学生和女儿比,教会了也觉得女儿的水平很一般。
无论结果如何,妈妈都很难有一个积极的评价。
第三点, 功劳是妈妈的,苦果却是李四的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。
这个事情其实很微妙的,就类似很多教师的孩子,反而会厌学一样。
来我们这里做厌学咨询的家庭,50%左右,家长是教师职业,或者长辈是教师职业。
很多人不理解,为什么父母是老师,反而教不好孩子呢?
正是因为父母是老师,所以教好孩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。
大家能理解吗?作为老师把孩子教好,是很正常的事情,教不好,反而是不正常的。
但是实际上我们都知道,哪怕是同一个老师,学生的水平也不一样。
有些同学可能拿90分,有些同学及格分都难。
而父母是老师的情况下,老师教出过好学生,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。
那么没教好,苦果最后变成谁来承担?变成了孩子来承担。
所以即使孩子学得很好,也只是进一步证明了父母很牛逼,而不是证明自己很牛逼。
以上,大家就会发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,学习数学对李四来说,简直毫无激励。
就有点像在职场中,你把事情做好了,是你的上司怎么样?领导有方。
而如果你没有把事情做好,会怎么样?“这点小事都做不好。”
所以这个事情就变得很消极,而数学是特别需要主观能动性的。

因为大人厌蠢症,所以孩子厌学症!
孩子厌学的表现,学习困难管心难!
孩子厌学的原因,只管学习不管心!
孩子厌学怎么办?学习管心赢蜕变!
孩子厌学要管心,厌学管心不抑郁!
管心博士带领36位心理咨询师,解决家庭厌学症心理。
孩子厌学症,学习管心赢!厌学怎么办?管心赢蜕变!
管心博士在传统国学和管理心理学基础上,融合积极心理学,家庭疗法,TA沟通分析,认知疗法、催眠和心理剧等技术,形成学习管心赢法,快速管心厌学心理。
三流的家长管事,二流的家长管人,一流的家长管心!管事先管人,管人要管心,管心能管身!管心不逾矩,随心才所欲!越自律越自由,越管心越随心!
家长要做好管心榜样,找到管心导师,学会用心管孩子,管好孩子心。管心一定要分阶段,千万别跨阶段。根据六段心路历程来划分管心阶段,分的清楚,管的明白。
管心博士会把15年从事管理咨询和心理咨询经验当中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和大学阶段不同家庭的家庭管心赢法的管心咨询经验与您分享。
厌学 #厌学症 #管心 #管心赢 #家庭教育 #休学 #复学 #退学 #赢蜕变 #厌学的原因 #厌学怎么办 #管心赢蜕变 #心理咨询 #抑郁 #抑郁症 #厌学要管心 #厌学不要真抑郁 #管心博士 #心理资本 #青春期厌学症 #管心导师